李 燦,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籌)主任,中法催化聯合實驗室中方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院。
主要從事催化材料、催化反應和催化光譜表征方面的研究,長期致力于太陽能轉化和利用科學研究,為高效太陽能轉化體系構筑提供了科學基礎,在二氧化碳轉化領域,開發了雙活性位點固溶體催化,實現二氧化碳高選擇性轉化為甲醇、烯烴、芳烴。已培養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160余人,發表科技論文900余篇(總他引次數超過30000次)。獲得發明專利授權70余件。曾擔任多個國家學術組織的主席和國際、國內10余種期刊的編委或顧問,在重要國際會議大會邀請報告和主旨報告近百次。先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和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等13項。蘭州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8所大學兼職教授。培養(包括與他人合作培養)畢業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出站博士后30余名。
王福善,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05年至今擔任蘭州石化公司副總工程師職務,從事科研、生產技術、質量等工作。現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甘肅省人民政府優秀技術專家,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高級技術專家。擔任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等常務理事。研究領域、方向:煉油化工的技術開發和生產,科研成果在生產中廣泛應用。作為中國石油集團公司 “聚烯烴新產品開發”等多個重大科技專項的項目負責人。獲得1項國家級優秀發明專利獎,二20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在國內外發表論文30多篇,申請發明專利并授權50件。
梁永民,博士,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至2002年在臺灣清華大學化工系進行合作研究,2002年至2006年受聘中科院蘭州物理化學研究所“百人計劃”特聘研究員。現任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主任、國家“有機化學創新群體”學術骨干成員。主要研究領域為金屬有機化學和現代有機合成方法學,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已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其中50多篇發表在重要的SCI刊物上。近期研究項目主要有:功能有機新材料的合成及應用、過渡金屬催化下的有機合成反應方法學、清凈有機合成方法學、不對稱催化及其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1995、1998年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2008年兩次獲甘肅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006、200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李貴賢,博士,蘭州理工大學石油化工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兼任甘肅省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重點學科帶頭人,甘肅省石油化工過程及裝備行業技術中心主任,甘肅省“綠色催化與過程工程”創新團隊負責人,“化學工程與工藝”國家一流專業和省級教學團隊負責人,中國石油重質油加工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甘肅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石化技術與應用》和《精細石油化工》編委,Catal. Comm.、《分子催化》和《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等特約審稿人。
近年來主持及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家國防科工局和甘肅省重大科技專項5項、企業重大科技攻關項目3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其中SCI和EI收錄論文60余篇,出版專著和教材3部。申請專利16件。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中國兵器集團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甘肅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主編中國兵器、地方政府和企業化工產業規劃8個。
權正軍,博士,西北師范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甘肅飛天學者特聘教授。主要從事有機藥物小分子的合成和雜環化合物的合成工作。研究方向主要有雜環有機化合物合成、催化有機合成、含磷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和綠色有機合成。主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s. 21562036, 21362031, 2090207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留學回國人員擇優資助項目等科研項目。發表科研論文40余篇。曾獲甘肅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三等獎和甘肅省高校科技進步一、二等獎都等榮譽。
胡斌,博士,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課題組長。主要從事金屬有機與催化的研究工作。承擔中科院"東北振興"-中壓法羰基鐵粉生產技術、中科院"西部之光"-高效負載型鎳系催化劑制備技術研究與應用、吉林省專項基金項目-百噸羰基鐵產業化、企業合作項目-常壓法羰基鎳粉生產技術研究、企業合作項目-中壓法羰基鐵粉生產技術研究等科研項目。代表論著《金屬有機化學研究領域前言》。曾獲1,2-二氯丙烷催化氧化制3-氯丙烯的催化劑,發明,2004,第1作者,專利號:ZL 02 1 40801.7;環戊二烯三羰基錳的制備方法,發明,2003,第1作者,專利號:ZL00122359.3;粗礦鎳羰基合成制備羰基鎳的方法,發明,2005,第1作者,專利號:ZL02128343.5等發明專利。
王安祥,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工業與民用工程設計與施工專業高級工程師、退休干部。擔任過甘建投副總、蘭石集團副總兼出城入園新區建設現場指揮、省屬國企監事會副主席等職;一直從事建設領域中的工程設計、總圖規劃、計劃統計、工程造價、招投標、工程管理等工作;參與工程咨詢、項目選址、立項、可研、初設的論證并多次擔任評審專家,為省建設廳、發改委評標專家。發表的專業論文十余萬字。退休后受聘于蘭州新區石投集團技術總顧問。研究領域:大厚體積濕陷性黃土地基與基礎的處理、優化設計,斟別懸挖樁基礎、灰土擠密樁、換填復合基礎的持力層優化與復合持力層形成與消除濕陷性的關系研究,強夯能級對濕陷性消除的影響力,地基承載力選定與降低工程建造直接成本的貢獻等。成熟高、大、危空間技撐體系的工藝;深基坑支護與開挖施工的錨索;土釘工藝的應用。隨著時代的發展,補充國家造價定額缺失子目。
張有賢,蘭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蘭州大學清潔生產中心主任、甘肅省環境科學學會大氣污染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2018年起兼任蘭州新區精細化工園區總顧問。主要從事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環境影響評價、清潔生產等研究。曾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等榮譽。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及國際組織開展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研究(2010CB955801);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城市水環境系統規劃與管理技術研究與示范;蘭州市2013~2025年城市節約用水規劃等科研項目。編寫完成甘肅省“十二五”冶金有色產業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甘肅省“十二五”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等項目。獲取一種含重金屬酸性廢水處理及利用的方法,專利號:ZL200610041752.8;一種在乳狀液體系中制備納米鎳粉的方法,專利號:ZL200610070831.1等10余項授權專利。
余濤,華陸工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國資委青年崗位能手、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獎獲得者,煤化工產品領域的技術領軍人。
二十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化工工藝及系統專業工程設計和優化、項目管理、新技術開發等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十多套大中型煤化工裝置工程設計和研發工作,所建裝置的技術水平均達到同期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特別是在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及尿素、煤制合成氣等產品工藝技術研究中均取得了突出成績,建立了煤氣化反應模型、變換裝置提氨工藝模型、低溫甲醇洗脫除酸性氣體工藝流程模型、克勞斯硫回收反應模型、甲醇合成工藝流程模型等,為國內首套大型國產化百萬噸級煤制甲醇工程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業主和華陸公司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姜錦,高級工程師。現任蘭州新區石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在金川集團化工廠工作27年主要從事氯堿化工的技術和生產管理,是40萬噸/年離子膜燒堿(一期、二期)項目負責人、化工廠副總工程師、化工新材料公司副總工程師、PVC事業部主任; 2018年5月以來,是石投集團承建化工園區供汽供熱(一期)、污水處理(一期)、液態陽光、專精特新專用廠房(A區)等16個基礎配套設施項目、總投資50億元項目的總負責人;先后發表論文10余篇。有很強的科研管理、生產管理和大型項目建設管理經驗。
王集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制甲醇、低碳烯烴、芳烴等研究,在二氧化碳高選擇性高穩定性催化加氫制甲醇方面取得了原創性成果,開發了一種雙金屬氧化物催化劑為二氧化碳加氫轉化開辟了新途徑。作為主要貢獻者之一完成了全球首套“液態太陽燃料合成: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工業化示范工程項目,該項目被評為中國科學院2020年度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國際能源署將該技術列入2020年度工作報告。已在Science Advances、Joule等期刊發表論文14篇,申報國內專利14件(其中授權4件),國際PCT專利2件,主持包括中國科學院先導A子課題、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先后獲得閔恩澤能源化工獎、國際催化青年科學家獎,入選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大連市“科技之星”和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擔任《中國催化學報》青年編委。受邀請參加國家科技部 “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編寫專家組及“碳中和科技創新路徑選擇”香山會議。